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524”红苕:土产品也能做成大品牌

    信息发布者:自由人0719
    2017-03-30 11:18:42   转载

      “524”红苕:土产品也能做成大品牌

      红苕,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作物。它曾经在“大锅饭”时代充当绝对主角,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被餐桌逐渐遗忘。谁也没有想到,安居区的农民能够把这个几乎被遗忘的“土疙瘩”变成“金凤凰”,飞出了山旮旯。

      品牌起源

      “524”红苕是农耕文化的精华

      一进入安居区会龙镇粉房村,就能看见成片的红苕地。这里是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基地。当前正值红苕尖上市时节,一望无际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。

      安居偏北一带属红棕紫泥沙土壤,土壤富含硒元素,PH7.6以上,土壤疏松肥沃,透水性强。很多人都将“524”的品质简单地归结为土质的关系。其实不然,它背后还蕴含着珍贵的农耕文化。

      从“524”红苕名称由来就可以看出一二。“5月栽种,2两种一根,4寸远一窝。‘524’红苕在安居有着上百年的种植历史,是数代安居农民总结锤炼出来的宝贵经验。”作为亲手将“524”红苕推向市场的合作社负责人,李远林对“524”红苕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,“我自己就是吃着‘524’红苕长大的,这个红苕糯、香、软、甜,巴适得很。”

      一方水土,一方文化。“524”是安居的农耕文化的精华,如果不是对数代农民的种植经验的总结与创新,或许就种不出这么好的红苕。

      改革开放之后,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,红苕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其价格也长期低迷。眼看着安居种植“524”的农民越来越少,传承百年的红苕种植文化眼看着就要失传。2007年,退休国税干部李远林组织成立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,四处奔走收集“524”的种根,开始组织农户大规模种植“524”红苕。

      品牌之路

      一手抓科技一手抓销售

      “524”曾经是代代相传的栽种口诀,如今,却作为品牌符号,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,并爱上它。

      “参西博、进农展、奔上海、上北京、下重庆、闯市场、寻商机、靠科技。”这是李远林总结的成功经验。

      2007年12月,合作社成立之后第一次挖红苕。李远林从土里拎了一袋子红苕就往成都赶,直接登门拜访全国著名薯类专家王大一。“发展产业,离不开科技。”李远林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“科技创新”这把金钥匙。

      让李远林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,王大一竟然带着自己的团队从成都赶到安居,在田间地头培训社员。很快,合作社与四川省农科院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,并成功试验第4代“524”红苕,还培养出了鲜食型甘薯新品种——“川紫薯1号”“川薯20”等享誉全国的甘薯品种。去年,为实现红苕四季生长、连续收获和优质高产,省农科院在粉房村的核心基地开始试验栽培的“空中红苕”。双方合作开展的“连续结薯生产迷你甘薯的栽培方法”已经申请专利。搭上了科技的快车道,“524”红苕已经成功从“土疙瘩”蜕变为“金疙瘩”。

      “科技创新驱动,品牌引领发展”,在科技的支持下,让李远林有了更足够的底气,开始全力打造品牌。

      第一次参加西博会,定价3元1斤的“524”红苕让人“敬而远之”。开幕几个小时之后,李远林的“524”红苕仍然鲜有人问津。为了打破僵局,他决定给每一位参会的市民赠送红苕。“只有品尝之后,才知道我们红苕的价值所在。”李远林对“524”的品质信心满满。果然,当天下午“524”红苕就开始出现抢购,并很快脱销,他们不得不赶回遂宁补货。靠着这种努力,“524”不仅在成渝市场站稳脚跟,更成功敲开了“北上广”的市场大门。

      品牌灵魂

      良心苕 长远路

      在“食品安全”遭受信任危机的当下,农产品如何将品牌路走实?李远林用了极为简单的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:用“汗水、良心、人格”种524红苕。做农产品就是做良心,从一开始,“绿色、营养、美味、健康、安全”就被树立为“524”红苕的品牌价值核心。

      在“524”红苕的核心基地,几乎每隔一段就能看到堆放在土边的一号堆肥。而离红苕窖不远处,是“524”的二号堆肥坑,这些都是最传统的农家肥和农家液。绿色的红苕地里竖起的一张张黄色粘板特别显眼,这是专门用来治理病虫害的。为了让消费者了解整个生产全过程的农事记录,“524”创建了二维码,只需扫码就可以清晰地了解红苕从种到收的全过程。

      去年12月,“524”红苕有机生态核心示范园种植的“524”红苕、大豆、红苕尖产品正式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,这也是安居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。正式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后,“524”红苕便正式开启高端市场销售路线。未来,这个差点被餐桌遗忘的“土疙瘩”身价或许可与“肉价”比肩。

      目前,“524”红苕已实现规模化发展,在安居区的20多个乡镇、50多个村种植,年产量达到几千吨。“规模有了,销路也不愁了。当下我们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和管理提升产品品质,让品牌‘长盛不衰’。”李远林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,“今年的销售预计超过2000万元。今后,我们还将继续沿着‘科技创新驱动,品牌引领发展’的路子,让更多的中国人品尝到我们的红苕,为农民朋友创富。”(记者 陈曦 文/图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